電商平台百家爭鳴,以數據出發的運營思維越來越常被提倡,身為電商平台的 PM ,你是否有完整掌握所有重要的數據指標了呢?這邊和大家分享電商平台都應該要注重的5大數據指標:流量、轉化、用戶、商品、風險控管。
而數據指標的重點一直都不在於數據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這些數據思維可以延伸出的 action plan,因此這篇也著重分享產品經理可以如何從這些角度切入並有所行動。
一、電商 PM 的基本思維。
身為一個電商平台的 PM 你是否羨慕過其他社群類、工具類產品,一開始不太需要想商業化的問題,只需要先思考如何服務好用戶、優化體驗即可,做電商跟其他網路產品不一樣,打從 Day 1 便清楚知道產品就是要商業,作為一個產品經理,不只要替用戶考量體驗,同時也時時刻刻在想如何讓用戶付費、並消費更多!因此身為電商PM必須要具備以下基本思維:
電商公司最重要的產品並不是網站,而是商品本身。
因為電商類的公司商業模式很清晰,訴求很明確,必定是由業務驅動產品開發的,因此比起其他產品 PM ,格外會被老闆/業務單位的需求清單推著跑,如何與跨部門同事透過「數據」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你的任務是在「商業的變現需求」與「用戶需求」內取得平衡,了解以下的商業數據指標可以幫助你取捨。
二、核心公式:GMV = 流量 × 轉化率 × 客單價。
首先,介紹五大指標前,電商PM必須要把這個公式刻在心上:
GMV =流量 x 轉化率 x 客單價。
※名詞解釋:GMV 與 Revenue 有何差異?
GMV(Gross Merchandise Value)指的是網站成交金額,實際指的是總交易訂單金額,包含付款和未付款的部分,也就是涵蓋了退貨與取消訂單的金額;Revenue 則是指實際成交金額,會小於 GMV。之所以看 GMV 的公式而不是 Revenue 的原因是要純化下面1~3的數據指標,而另外把退貨與取消的數據放在風險控管的指標中。
前三大指標「流量」、「轉化」、「用戶」將從這個公式的脈絡去說明:
1. 流量指標:如何獲取用户?
關鍵數據:Session, Unique Visitor, Page Views。
除了行銷同事日常的業務外,產品 team 可以切入的角度是,打磨與保障用戶體驗的順暢與完整,進而達到「口碑傳播」自流量的效果;同時保持與行銷部門的溝通與同步是很重要的,瞭解他們操作的流量渠道與策略,能夠幫助你在思考與瞭解完整的 User Journey,並將不同產品分開思考,PC、Mobile、App 的流量渠道不同,體驗優化應有相對應不同策略與設計。
有些產品團隊會有 Growth Hack PM 的設置,讓獲取流量透過技術的方式可以更有效率,例如開發小程序或是特殊活動頁面(Landing Page)等。
Session = 使用者進出商場的次數,也就是網站本身的吸引力程度,「工作階段」更能代表網站的吸引使用者到訪的能力、訪客與網站的互動量,也比較不會短時間內瀏覽多頁的極端使用者影響。
UV(Unique visitor) = 逛商場的不重複客人數,真正造訪的用戶數,網站要能一直吸引到新用戶才能持續成長。
Page views = 客人逛的櫃位數量,被瀏覽過的商品,商品本身的吸引力程度,通常被用來看電商平台上商品的熱門程度。
2. 轉化指標:流量進來後是否有效轉換訂單?
關鍵數據:CVR(各頁面的轉換率漏斗)
應該是 PM 最熟悉的一個指標,從進站後的 User Journey 去釐清各步驟頁面漏斗的轉換率,此時分清楚產品功能裡的「信息流」與「任務流」是非常重要的,用戶跳出不外乎是「產品信息內容不充足」或是「信息豐富但用戶無法有效率地完成找到商品的任務」。
「信息流」 是從商品供給角度提供的內容與資訊,例如商品規格、評價、導購文章等;「任務流」 是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去搜索並找到他所需要的,例如搜索篩選器、熱銷排行榜、猜你喜歡等。
※CVR(Conversion Rate)。
CVR 這個指標是有點玄的,很看各功能目標是什麼,產品的功能終極目標都是要促使用戶執行下單的動作,但每個功能跟頁面要追蹤的事件會有差異,以致於分子與分母的定義可能會不同(舉例來說「收藏功能」可能就需要以不重複訪客作為分母、收藏次數作為分子,不能用 session 或是 pageview 去當分母)。但整體來說產品經理通常要看的大方向應該是 session 為分母的、到結帳頁面前的各頁 click 事件為分子的 CVR,運營業務單位應該要看的是各商品 pageview 為分母、成交訂單量為分子 CVR。
3. 用戶指標:轉換後的流量如何持續運營,提高這些流量的價值?
關鍵數據:客單價(AOV)、用戶黏性(DAU, MAU)、用戶留存(Retention)。
從 PM 的角度看提高客單價的方式,除了透過推薦系統&關聯系統進行綑綁銷售外,還有持續經營會員(定義:已在網站產生過交易的用戶)讓其持續產生交易,因此用了更廣義的「用戶指標」來涵蓋此指標的重點。
以 「用戶黏性」 來說,重點在於「良好的信息推送管道」,把握住用戶的消費節奏,讓他第一次消費完後還會一買再買,譬如相關產品優惠或回購補貼推送等提高消費頻次;而 「用戶留存」 的切入最常見的是會員機制的設計,需注意的是 Retention 的計算通常會跟本身商品的消費頻次也有關係,建議使用較精細的 cohort analysis。推薦閱讀:如何實際計算 Retention、LTV,並產出可執行的商業計畫。
運營用戶指標的一大關鍵在於掌握用戶客群分層,與行銷部門同事合作建立用戶畫像(persona)或是常見的 RFM 價值模型,可以協助你切入去思考設計不同的功能、運營不同價值的用戶。不過用戶分層只是手段,重點是找到不同用戶的 gap 與機會點滿足他的需求達成業務目標。
※什麼是RFM模型?
在 CRM 中,經常會用到 RFM 模型分析去衡量以為會員的價值,和給企業帶來的利潤能力。這個模型是通過會員最近一次消費(Recency)、消費頻率(Frequency)、與消費金額(Monetary)這三個因素來描述會員的價值狀況。推薦閱讀:常貴客?新客? 讓 RFM 模型簡簡單單解釋一切!
除了以上從 GMV 核心公式中剖析出的三大指標外,還有兩個指標「商品」&「風險控管」也非常重要,highlight一開始所強調的思維:「電商公司最重要的產品並不是網站,而是貨品本身」,因此這兩個指標的核心概念是監控商品的品質。
4. 商品類指標:分析商品本身競爭力。
關鍵數據:商品總數:SKU數、庫存(滿房率)。
商品優勢性:個別商品轉化率&收入占比、商品最低價比例。
商品本身的競爭力通常不在PM可掌握的能力範圍,而是與業務單位的同事比較相關,但對以上數據有瞭解與掌握,可以幫助PM更全面地掌握網站「轉換率」的影響因子。舉例來說 OTA 旅遊平台,有時候 CVR 下降不一定是網站頁面的轉換哪裡出了問題,可能是房源物件滿房率高&庫存少,或是因為特殊事件以至於貨品優勢下降(Ex:去年日本民泊法影響讓優勢房源關房)。
當你有了這些 operational knowledge,更進階地能與業務單位同事合作優化物件的競爭力,像是許多 OTA 都有協助業務單位實作爬蟲功能,將商品最低價做到自動化補貼與降價等功能。
※SKU(Stock Keeping Unit)。
SKU 是從貨品分類角度看單獨一種商品。只要貨品屬性有所不同,那麼就是不同的 SKU。屬性包括很多,一般的理解貨品屬性包括:品牌、型號、配置、等級、花色、成分、用途等。也就是說同樣的貨品只要在人們對其進行保存、管理、銷售、服務上有不同的方式,那麼就需要被定義為不同的 SKU。
5. 風險控管指標:身為平台的服務品質與滿意度。
關鍵數據:評價數、評價分數、投訴率、退貨率。
關注以上這些指標可以讓你監控商品問題,主動發現有瑕疵問題的商品以優化平台的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以 PM 的角度來說,創造與鼓勵用戶評價的機制,並創造平台的正向循環是可以著力的點,同時也應該與業務部門同事合作,優化商品招募與採購的品質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