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aS 服務在台灣喊聲震天,其中以公部門推行力道最大,交通科技顧問室與運輸研究室分別在北高兩地推行了以 UMAJI、MenGo 為名的出行服務 App。交通事業因其高沉沒成本特性,歷來受公部門高度管制,這也造就了台灣 MaaS 產業係由政府先行的現況,政府機關可充份發揮其與運輸服務提供者多年的合作默契,快速勾勒出 MaaS 的平台輪廓。
然而隨著資通訊產業跨入交通事業,大幅降低提供交通服務的成本門檻,尤其是軟體業者,帶著以需求趨動、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的新設計思維,在交通領域翻出了新的服務花樣。
Bus+ 共同創辦人暨設計師劉彥甫表示,Bus+ 在創辦之初,就是以提供 MaaS 服務為原則,透過在 UI/ UX 上下功夫,打造出操作直覺的介面,讓通勤族有感於使用 Bus+ 的便利,逐步吸收其他公車資訊 App 的使用者。
談及在累積了這麼多會員之後,是否計畫將累積的去識別化數據用廣告投放、精準行銷?劉彥甫表示,秉持保護使用者與互相建立信任的原則,這並非團隊現有的計畫。初階段 Bus+ 並不會將任何 App 記錄的使用者起訖點、多數人搭稱區間等資訊轉化為商業依據。
在與使用者互相信任的前提下,挾著逐漸增加的使用者數量,Bus+ 更期望自身成為其他交通服務的入口網站,比如代替客運業者收集乘客意見,或是其他運具的購票入口等。這些來自使用者的建議,能夠回饋於客運業者、交通主管機關,成為優化決策的參考依據。
Bus+ 自 2015 年 3 月開始公車動態查詢 App 的服務,iOS 累積下載量 71 萬餘,Android 累積下載量 68 萬餘,雙平台累積下載破 140 萬。
Bus+ 於去年 11 月與新北市政府合作,將物聯網的概念應用在公車上,而這個服務亦充分落實了團隊對資安保護的堅持。該系統已經上線半年,透過在公車上佈設 iBeacon,確認使用者在車上後,使用者再循車內 Wi-Fi 或是自己的 4G 網路,將停車的訊號送到雲端,再下到連網車機、通知司機。
劉彥甫形容,在設計這套系統時,之所以沒有讓旅客手機直接與車輛連接,即是為了確保雙方的資訊安全。未來隨著車聯網普及,夾帶大量行車資訊的巴士可能時時處於高度資安風險,採行較複雜的通訊流程,即是為了防範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