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新創公司創辦人要煩惱的事情非常多,但最苦惱的問題是「資金」與「成長」,如果問哪個問題比較難,都會說:「都很難!」但這都是需要面對的課題。因此經營企業除了要學會檢視公司的營運及獲利能力之外,亦要學會的功課就是打造健康的財務體質,從數字報表來管理經營策略。
翻開 Amazon 的財報,下圖橘線顯見 Amazon 營收在過去不斷地刷新紀錄,呈現一條相當漂亮的成長曲線,但相反地在淨利表現上則是相對平緩,他的策略是什麼呢?
從其經營數據中可以發現 Amazon 的經營策略上選擇將眼光放長遠,不追求「短期」立即獲利,但以自由現金極大化為目標,下圖可看出 Amazon 的營運現金流量、自由現金流量隨著營收規模而一路成長,Amazon 不斷把他賺的錢拿去做投資,不斷發展投資在未來的前瞻領域,就如同現在 AWS 是它的金雞母一樣,靠著再造「第二成長曲線」,持續創造嶄新發展建構未來競爭利基,是 Amazon 的關鍵生存法則。
當然在追求新成長曲線的同時,壓力是非常大的,因為上市櫃公司還是得面臨每季揭露財報獲利的壓力,必須同時追求成長與獲利,同時資金規模也沒有像 Amazon 這麼得大,對於股東的每一塊錢,需要非常謹慎的運用,所以非常重視營運效率指標。
這種對於資金的恐懼,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創業模式,有錢是優勢,但是沒錢卻做得出一盤事業是本事是有助於激發出你的創業團隊有創新思維,專注於在用極低成本取得極大成功,在幾乎不做廣告、初期沒有媒體加持的狀況下快速成長。
在沒有資源的狀況下,你要如何要求、如何帶領大家成長?如果你無法在你的資金燒完錢,就找到一個可以持續小成本快速複製的成長方程式,那你的公司和團隊就無法活下去,不論你覺得你們的產品有多完美,想法有多領先。
即使到了現在公司已是上櫃公司,但由上到下都還是希望維持一種創業家精神,透過數據,用邏輯去審慎的分配每一個資源,不管是人、時間、金錢,把每一塊錢都當成我們銀行裡的最後一塊錢,而且每一塊錢都需要追求最大成效。
在對於營運的高效目標之下,通常會看 CCC (Cash Coversion Cycle),也就是「現金循環週期」,其數值代表企業在經營中從付出現金到收到現金所需的平均時間,效率的高低就可以反映出企業經營效率和管理效率,也能夠看出企業的發展策略,在不影響公司營運跟產品品質之下,CCC 天數越短,代表其營運效率愈佳。
註:現金循環周期=平均銷貨天數+平均收現天數-平均付款天數。
即便一家公司賺錢,但是長期無法從營業上取得現金,基本上就表示這個獲利是不健康的,很多上市櫃公司帳面上看起來賺錢,EPS 很高,但因為資金積壓在應收帳款、存貨,導致要借錢發放股利或支付廠商貨款,這就是 CCC 沒控制好,bargain power 不好所致,所以經營企業要在獲利跟 CCC 指標上同時關注並行,才能達到健康的財務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