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公布 7 月失業率數字,在社會新鮮人大量流向就業市場的季節性因素影響下,台灣整體及 20-24 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分別來到 3.82% 及 12.70%,雙雙創下近 11 個月新高,不過,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組長陳世昌表示,與歷年相較,台灣整體失業率仍屬平緩。而就眾所矚目的理工人才缺口,台灣目前產業人口結構,製造業約 36%、服務業約 6 成、農業不到 5%,對照大專院校每年畢業生中理工只占 23%,無法滿足產業需求,這是否提供文科畢業生切入製造業的契機?另外,104 人力銀行資深副總暨人資長鍾文雄也指出,文科畢業生也能在大數據等新興熱門工作找到舞台。
陳世昌指出,勞動部也曾針對初次投入就業市場,因找工作不順利而暫時成為失業人口的畢業生進行調查。根據勞動部的統計發現,在這些失業青年中,有將近 6 成的確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另有 4 成左右卻是有工作機會但最後選擇不去,詢問原因,一半以上的人是因為待遇太低,其次則可能地點離家較遠,或工作環境不是那麼符合理想。
而在找不到適合工作機會的6成失業畢業生中,陳世昌表示,找不到的原因,有一部分仍與待遇相關,但更重要的是,本身工作經歷較為不足,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工作,以及硬實力與產業需求有落差。尤其在「經歷不足」這點,對初次求職者而言,都有相同問題。陳世昌建議年輕人在進入職場前,藉由在學校積極參與公眾事務,或參加有關職場上歷練、體驗的活動,有助經歷累積。
至於還不清楚自己適合從事什麼樣工作的人,陳世昌也建議,在大學階段,除了努力課業上的學習,對於職場脈動也應事先準備、做功課,尤其政府有很多資源可運用,包括國發會定期對台灣重點產業人力供需進行推估,青年可藉此先行掌握人力供需狀況;另外勞動部也針對 500 多種職業有基本介紹,年輕人可透過勞動部的工作百科,進一步了解感興趣的工作是否真如想像中理想,讓期望與實際間的落差降到最低。
至於求職最重要的硬實力部分,很多工作都會對科系有限制,已經畢業的學生當然無法改變所讀系所,但陳世昌也提醒,現在學校選課的彈性比較大,不妨跨領域學習。此外在離開校園後,也必須不斷跟著職場上所需的能力進修,對未來職場的競爭力,才是比較永續的投資。
除了失業,要平衡觀察台灣就業市場,陳世昌不忘提缺工部分。今年上半年台灣缺工也就是企業有空缺的數量,大概在 23 萬左右,與往年相較也約略在中間值。基本上廠商開出的職缺,無論是工作內容或需求條件,敘述得愈清楚,就愈能讓求職者評估是否適合投入,找到人的機會就相對高。就陳世昌觀察,目前看來,廠商在高端與低階的人才找得較辛苦,中階人才缺口相對較小。
陳世昌還觀察到,企業提到缺工時,一直希望政府幫忙找到量身訂做的人才,但每家企業在產業所處的位置與定位、經營體質各不同,政府無論是教育或職訓部門,都無法提供完全客製化的人才給企業。就勞動部統計,企業能否吸引年輕人進公司,除了待遇,更重要的是,能否看到職涯上的發展前景,這個部分若能更加清楚、透明,相信也有助於找到理想人才。尤其年輕人的優勢就是有彈性、學習能力強,企業不妨給予更多指導與協助,並安排學習路徑,讓職場新人感受到被當成人才,藉此培養出忠誠、有向心力的員工。
企業找人才時,到底最重視哪些部分?IC 設計上市公司立積總經理王是琦簡單歸納出 ABC 三原則,亦即 Attitude(態度)、Behavior(行為)與 Cabability(能力)。王是琦補充,第一個,底子要好,然後要有 Passion(熱情),以及 A PLUS 的態度,因為競爭者不斷出現,必須能夠不停深耕,不停去擊破每個技術屏障。目前還在興櫃、預計 9 月下旬轉上櫃的保護元件廠富致,董事長暨總經理陳繼聖也在回答人才問題時,強調熱情的重要性。至於徵才時偏好哪些系所?王是琦表示,不外乎就是電機、電子或物理等領域。
企業對人才就讀科系的限制,再度點出學用落差、系所就業失衡的現況。陳世昌表示,台灣目前的產業從業人口,製造業約占 36%,服務業約 6 成最多,農業則不到 5%。相較之下,每年從大專院校畢業的人數中,理工專長大概只占 23%,這樣的人才數量無法滿足製造業所需。對文科畢業生,反而提供切入製造業的機會,雖有專業技術上的進入門檻,也許接受職業訓練是可思考方向。
隨著台灣製造業慢慢朝向數位經濟或智慧化應用發展,要能夠在高值化浪潮中突圍,陳世昌建議,企業是否能在智慧發展過程中,摻入更多人文,包括對人的關注、體察、貼心,如此有溫度的製造業是未來企業可去思考的方向,社會科系背景的畢業生,也能有較大的機會共同參與新一波工業再升級的行列。
鍾文雄也針對人才失衡問題提出建議,第一、是企業要提供比較好的培訓機制;第二、讓比較冷門科系畢業生知道,他們也有很好的發展,比如在 104 的調查,文科在搜尋引擎、斷詞斷句工作上,有相當好的機會跟待遇;另外像是企管、統計、應數或心理系所,在大數據演算提供許多洞察報告與解析。
而近期對失業與缺工現狀將產生變化的重大事件,非台商回流莫屬,陳世昌引用經濟部所彙整的數據,截至 8 月下旬(本次採訪日期為 8 月 26 日),有意回台的廠商大約有 111 家,投資金額共 5,000 多億元,可能創造的就業機會將近 48,000 多個。陳世昌指出,目前決定回流的 111 家廠商,比較具體明確有人力需求的,包括金屬製品製造、半導體、光學儀器設備及電子業。也因為是整個生產據點回流,人力需求從中高層的專業技術,包括電子工程師、工業生產技術員,乃至基層體力工都有需求。但由於各廠商設廠進度、投資計畫期程都不相同,目前透過勞動部台灣就業通登記求才的工作機會大約 3,000 個。
陳世昌補充,台灣就業市場上的需求擴充,比較中長期來說,國發會在產業發展上持續朝向數位經濟的方向移動,甚至過去這幾年一直在強調的 5+2 產業創新計畫,都會帶動某些產業因創新所伴隨而來的人力需求。特別是在數位經濟、資通訊、網通以及相關科學工業專業技術人才也會慢慢發酵,這些都是準備投入就業市場的年輕人,應該關注到的產業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