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管理]何時該讓員工走?解雇高達 40% 的員工,讓 Netflix 學到的事。


  一份由 Netflix 創辦人里德.海斯汀(Reed Hastings)釋出的內容,截至今年 6 月已超過 1800 萬點閱人次,這是名為「網飛文化集」(Netflix Culture Deck)的內部文件──解釋 Netflix 欲建立的公司文化,以及團隊的行為準則,被譽為「矽谷有史以來最重要文件」。


  這份文件的推手,是替 Netflix 建立文化基礎的前人才長珮蒂.麥寇德(Patty McCord)。她指出強調高薪、完整福利與績效獎金等激勵手法效果有限,因此她重新打造一套更能鼓勵創新的管理系統,也奠定他們能與 Google 等大型科技企業競爭頂尖人才的關鍵。

  幫助 Netflix 領悟到招募人才的關鍵,是 2001 年一個解雇高達 40% 員工的決定。《NETFLIX》指出,海斯汀估計公司燒錢的速度,無法達成他們首次公開募股 IPO 的目標,而前財務長貝瑞.麥卡錫(Barry McCarthy)當時認為營運現金足夠,重點是降低成本,並說服華爾街他們是足夠靈巧的小公司,可以擊敗百視達這樣的大公司。

  過去由另一位共同創辦人馬克.倫道夫(Marc Randolph)帶領的元老團隊,多是由創意人組成,確實能幫助一間企業從 0 到 1,然而進入籌措資金以及得不斷改善服務的 Netflix 來說,需要更有制度的組織、更仰賴工程與數據的決策方法,偏向藝術家性格的創始團隊已經不再適任。


  儘管人事大幅異動,麥寇德發現剩下的員工並未陷入低潮。她回憶當時與一位工程師主管通電話,詢問人員短缺、是否需要幫忙,對方卻回答沒有很忙,反而過去要管理不適任的部屬,得花更多時間與心力。

  而這正是 Netflix 人力管理的首要法則:組織能替員工做的最棒的事情,就是只招募高績效者與他們共事。

  這樣的高密度人才,才是員工願意留下來的原因,他們希望和一群自己欣賞且信賴的人共事,會比起添購休閒設備、提供免費食物更有吸引力。

  找到高績效人才固然重要,但怎麼決定解雇不適任,或優秀但不符需求的員工更是一大難事,而 Netflix 通常會採取兩種思考方式,並和前員工保持良好關係:(參考下圖)


  打造出一支優異團隊,除了不斷替他們尋找同類,組織與管理者也應該思考要營造出什麼樣的環境,這些高績效員工才能發揮 100% 的實力。

  Netflix 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給予足夠的自由。過去的組織架構經常會規範每一件事情的流程,但在市場變動快速的情況下,制式的規則只會拖累腳步。

  麥寇德決定鬆綁這些成規,讓每位團隊成員都能以自己判斷最短時間內,產出最佳成果的方法做事。因此像是廣為人知的「年假隨你休」政策,或廢除費用報銷、差旅政策等,都是從這樣的信念出發。

  然而自由不代表放任,員工也得負起產出高品質成果的責任,如同《給力》提到:「公司就像一支球隊,不是大家庭。」重點是球賽中的表現,一旦不再符合目前球隊戰術,儘管對方曾是明星球員,公司仍然會解雇他並招募新人才。

  像是年資長達 18 年的前產品長尼爾.杭特(Neil Hunt),也可能因為自身能力無法再滿足 Netflix 擴張海外的需求,2017 年由當時國際開發長格雷格.彼德斯(Greg Peters)接任。麥寇德強調,公司唯一要承諾的是,提供顧客傑出產品,沒有義務替員工創造他們能力不符、無法勝任的職位,更不應該期待經理人成為他人職涯規畫師,「別期待目前的團隊未來也能適用。」他說。

  為了要讓手上這支球隊打出更精采的比賽,Netflix 還鼓吹完全透明、雙向的溝通,他們希望各層級、職務的員工,都應該了解公司業務,更重要的是任何層級的成員,都要能隨時跨部門、跨層級拋出問題。

  舉例來說,一次釋出影集全部集數的概念,是內容長泰德.薩蘭多斯(Ted Sarandos)在一次新人課程時,介紹傳統電影從戲院到發行 DVD 的過程,一位工程師問:「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方式?看起來很蠢。」這個問題讓他當場愣住,也促使他們開始思考放映型態的可能性。像這樣質疑不同意、不了解的觀點,是 Netflix 團隊中經常能遇到的場景。

  不過麥寇德也提醒,儘管 Netflix 看似是一間科技公司,員工要坦率討論不同觀點,必須建立在「事實」而非全然「資料」導向。尤其當今數據經常被奉為圭臬,但太容易因此被局限,忽略更廣闊的商業脈絡,甚至成為事後推卸責任的擋箭牌。

  《給力》舉了一個例子,指出 Netflix 內容不試播,就是避免試播時反應會誤導決策。其王牌影集之一《勁爆女子監獄》的構想也不只來自數據分析,因為觀眾「人數多寡」對訂閱平台的重要性不如以往,這齣以女性受刑人為主角的影集,當初甚至只有構想就拍板定案,因為它能吸引特定觀眾,滿足多元需求以提高續訂率。

  以責任換來自由,並隨時接受各方尖銳且直接的挑戰,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每位員工才能知道為了什麼努力,並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貼緊目標產出優異的成果。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動畫]《航海王》女帝實力多強?一腳把自己從七武海最末,踢進了前三。

  《航海王》中的海賊女帝波雅漢庫克,集實力、美貌與地位為一身的強大女人,前海軍元帥戰國有一句話評價女帝,戰國說「那個女人很強!」   這句話是在頂上戰爭之前,海軍強制召集七武海,女帝終於響應召集的時候,手下傳回總部戰國知道消息後的評價。讓海軍元帥松一口氣,認為是一個很大的援軍或者說戰力,給出這麼高的評價,足以證明女帝的實力!   女帝在頂上戰爭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全程摸魚,抽空就幫路飛……   可是各種特別篇卻無限削弱女帝的實力,女帝在特別篇中的實力可能懸賞都過不了億,單純就是賣賣肉,襯托襯托路飛,讓路飛英雄救美。   特別篇「最強的賞金獵人西德爾」女帝第一集的魅力值和實力都被無限削弱,特別是特別篇的第一集,堂堂七武海竟然淪落到無數次四次落入險境,被路飛搭救,對面只是一幫背著水槍的雜兵,也能抗拒女帝全果的魅力……   本身女帝身為女子之身,也沒有對戰過同等級的強者,再加上特別篇還要拉出來賣肉吸引人氣,所以自然而然很多人就會先入為主的有女帝七武海最弱的想法!   最新劇場版狂熱行動,終於讓女帝火力全開了一次,這才讓觀眾見識到了女帝展現出完整實力有多強……   三番五次的看到路飛被巴雷特打飛,女帝再也忍不了,變身護夫狂魔,實力毫無保留的全開。   而女帝的一腳,成為了影片的亮點,女帝的一腳飛踢,蹬得全身覆蓋了武裝色霸氣龐大身軀的巴雷特殘渣橫飛……   從畫面效果也能看出這一腳威力有多恐怖,如此龐大的巴雷特仿佛被火車撞了一樣。   可惜巴雷特的武裝色霸氣實在太過強大,女帝不能破防,如果沒有武裝色的話,女帝肯定能把巴雷特攔腰踢斷……公公卡普拿山峰練拳法,孫媳婦漢庫克可以拿山峰練腿功。   女帝的實力可以說沒有短板,九蛇的霸氣本就先進,女帝的體術又這麼強大,再配合上與女帝相輔相成的果實能力,你以為女帝是個依靠果實能力的魅惑法師……?其實女帝是個喜歡用體術近戰的暴力分子!   女帝的這一腳,把自己從原本人以為的七武海最末,踢到了七武海靠前的地位。七武海中鷹眼大熊是毫無爭議的前二,這個第三是明哥,還是甚平亦或是女帝,都有可能,誰也排不出來,個人還是覺得女帝可以爭一爭這個第三。至少女帝實力可以排在七武海中上遊了。

[財經]仁寶大力押寶醫療「賣一台、賺一台」!繼續拚非 PC:目標營收破 6 成

  仁寶電腦於 1 日舉行法說會,2023 年全年度營收為新台幣 9467.15 億元、年減 12%,主要受到 PC 出貨量下降的影響。仁寶總經理翁宗斌表示,上半年因為景氣影響,PC 產業較去年同期下滑,但下半年可以期待 AI PC 的新應用帶動整體 PC 成長,仁寶也預計在今年 6 月出貨 AI PC 相關產品。   仁寶 PC 去年的出貨量為 3,400 萬台,比前一年 3,900 萬台少了 13%,但符合先前提供的全年度的展望。PC 的營收貢獻是 69%、非 PC 是 31%,全年毛利率都較前一年度增加,主要原因為產品組合的持續改善和效率提升。   「今年重點放在產品的獲利毛利率以及轉型:車電、伺服器以及醫療的新產品轉型來提高獲利。 未來希望在 3 年內把 PC 占比降到 40%、非 PC 是 60%。 」翁宗斌說。   關於伺服器和車電市場的發展預估,翁宗斌表示,伺服器營收每年都有 30~40% 的成長,而 AI 伺服器比重相對去年會更高,客戶需求量至少會超過 2 成,「NVIDIA 的架構除了 GPU 之外,也有推出 AI 伺服器,而仁寶也有參與 AI 伺服器需求供應。」   另外在非 PC 新產品的毛利率貢獻中,醫療相關產品的毛利率相對高,「幾乎是賣一台、賺一台」,翁宗斌說。此外,仁寶於 2 月底參與巴塞隆納移動通訊展(MWC),展出衛星物聯網解決方案,主要以地端的接收站為主進行技術開發。   針對全球設廠的布局, 仁寶主要製造基地還是在中國,產能約在 70~80% ,會配合客戶的需求評估在不同的地區設廠。也因此,數位化和自動化管理系統非常重要,可以解決在不同國家需要適應當地文化的問題。   而伺服器的生產於泰國、越南和中國都有製造,外傳戴爾也有計畫去泰國設廠,法人詢問是否仁寶也會跟進,翁宗斌則回應,「看戴爾願意給我們多少單,我們就多幫它生產。」

[娛樂]玩了多年的撲克牌,其實背後是結合工程、歷史、設計的大學問!

  全世界各地的人們都知道撲克牌,也都有和撲克牌打過交道,幾乎每個地方都宣稱撲克牌是自己的發明成果。中國人認為撲克牌最早起源於十二、十三世紀南宋時期傳出的中國的葉子戲(按照四季分為四種類別)。法國人則認為撲克牌是由塔羅牌演變而成,而英國人則表示自己是在所有經過認證的記錄資料中最早提到紙牌遊戲的國家。   現在,大家可能都知道怎樣玩「二十一點」或者是橋牌,但很少有人會靜下心來想一下,一副撲克牌其實是工程學、設計和歷史多方面融合而成的一個奇蹟。撲克牌不僅是一種休閒娛樂時的消遣工具,也是高額賭博和魔術技巧的練習和展示工具,不僅是一種數學概率模型,甚至有時候也會被當作貨幣或者是機密訊息的傳播媒介。   在這個過程中,撲克牌不同起源的獨特之處也展現了出來。撲克牌的名稱、顏色、標誌和設計根據不同的出處以及玩家不同的想法而發生變化。這一張張的圖形卡片不僅僅是玩具,或者是工具,他們更是展現不同習俗的一種文化印記:   有關撲克牌的誕生地一直眾說紛紜,外界也沒有達成一個確定的共識,但就像火藥、茶和瓷器這些發明一樣,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撲克牌也是起源於東方。國際撲克牌協會(IPCS)主席 Gejus Van Diggele 也表示:「學者們和歷史學家對撲克牌的確切起源存在分歧,但他們普遍認為撲克牌是由東方向西方進行擴散傳播的。」   中國唐朝時期有史料提到了一種紙牌遊戲,雖然這種遊戲更像是現在的多米諾骨牌,但專家認為這是有關紙牌最早的書面記載材料。歐洲 14 世紀末期的一些參考文獻曾提到一種「撒拉遜人(阿拉伯人的古稱)玩的遊戲」突然傳入歐洲,這表明紙牌不是來源於中國,而是來自阿拉伯半島。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紙牌最早是由游牧民族從印度帶來的一種能夠預測命運的卡片,為紙牌的起源打上了更為久遠的一個印記。但無論是哪一種起源,應該都是有一定的商業契機促進了紙牌在遙遠的東方與歐洲之間的傳播,與此同時印刷技術的發展也加速了紙牌跨國界的生產和傳播。   在中世紀的歐洲,紙牌遊戲多是與喝酒、賭博還有其他的一些陋習聯繫在一起。由於紙牌遊戲傳播的廣泛性,以及它給當地所帶來的破壞性,當局決定禁止紙牌遊戲。歷史學家 Michael Dummett 在他的《塔羅牌遊戲》一書中提到了巴黎的一項法令,禁止公民在工作日玩紙牌。後來,紙牌遊戲被教會視為異端邪說,傳教士也紛紛遊說,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