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流行樂界有個特殊現象。玖壹壹、勸世宗親會(勸世寶貝),以及「草東沒有派對」這三個團體快速走紅,引起了廣泛討論。
有些人認為他們的音樂型式與作品風格雖然不同,但都傳達出一種「無力」、「破敗」、「粗糙手工」的感覺,甚至是刻意和主流產品「對幹」,正好對應到台灣年輕人當前的「世代衝突」、「末世主義」、「自我否定」,以惡趣味取勝。
為什麼是這些非主流團體或歌曲受到歡迎,因為台灣非主流的音樂其實不少,但近年成功翻身者並不多。
於此就要先撇下音樂,來看看「廢文化」。就算沒有政治上的翻攪,台灣近年也有種「廢文化」興起,這是對抗精英主義、績效主義概念的思潮,主要盛行在40歲以下的年輕人之中,以耍廢為風尚。
台灣的廢文化吸收了很多外國的相關要素,像是日本的「凡骨」(ぼんこつ,什麼事都不拿手的廢物感),也包括了香港的「廢青」概念,還有被嚴重濫用「魯蛇」,以及從日語原意跳脫轉生而出的「死肥宅」。
搭配純本土的「22K」概念,這些文化要素都指向失敗的人生形象,包括工作上的挫敗,現實生活的無力,以及家庭溝通的失能。 台灣年輕人樂以這些概念「自殘」,在還有希望的年齡就自我宣告人間失格。
不過,會以「廢文化」符號自嘲者,往往並非社會真正的底層;真正的社會底層,是慘到不清楚自己的困境,甚至無力評價自己的生命,或誤以為自己努力就可以翻身。
而這些熱愛廢文化的人,多數是還未起飛的將來社會骨幹,他們只是還在求學階段,或是剛出社會磨練。自以為「廢」,其實是想釋放追求成就的壓力。
因此這種「廢」,只是消費性的符號。有點像「老凱子」花錢絕食或體驗街友生活,這些年輕人不只口頭言「廢」,甚至也花錢買「廢」,買一種廢的感覺。
那種非主流的、專家認為不夠精緻的產品,就進入他們採購與選用的射程範圍內。像玖壹壹那種俗常、貼近底層生活想像的產品,像勸世宗親會詭異又有中毒性的產品,又像是「草東」那樣厭世到快掘洞自埋的產品,就成為這批人欽點的代表符號。
並非全部的年輕人都是廢文化的愛好者,而且每種廢文化產品的消費者也不盡相同。喜歡「草東」的,仍以文青團塊為主,玖壹壹打中的是擁有大量社交活動的年輕人,而愛上勸世寶貝的,主要是對此風格感到驚喜的大專以上學歷者。可從這些團體的商演活動中看得出這種支持群的差異。
另一個重點是,這些產品本身並不見得真有那麼「廢」。玖壹壹獲得夜市無限跳針播放的,只是他們的部份歌曲;勸世宗親會擁有一大堆歌,但真正達到流行量化標準者,只有〈喵電感應〉;「草東」亦有類似的狀況,有廣泛回響的就是那兩三首。
這些消費者仍會挑選他們要的,不夠「好」,不對味的東西,依然不會被買帳。只要差一點點,就推不出去。這代表大家還是在消費流行產品,只是定義出一塊新的小市場,而不是砍掉重練或開啟新的時代。
所以別對這種趨勢有太大的期待,以為可以開啟什麼「大廢海時代」,或台灣年輕人沒救了。這是種被拿來賣的「廢」,其本質仍是競爭的。這種廢文化也難以複製,甚至連創作者本人都不見得能維持高峰。日本演藝圈也有藝人以廢(「凡骨」)為特色,但並非人人都能成功,成功者也難一賣三五年,往往都會在出名後選擇轉型。
有人埋單的「廢」,不是真的「廢」。真的「廢」,是你以為能賣的東西,實際上賣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