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 2 年,電商大戰在台灣打得火熱,便利商店的包裹堆得像小山,在門市等待領貨的時間愈來愈長;宅配也因為配送量突然暴增,再加上政府一例一休的政策調整下,假日不送、晚上不送,無法準時送達的情況更是屢屢出現。 「這些情況在國外早就發生過,在日本稱之為『動脈硬化』,台灣也已經面臨到一樣的問題,現在終於有人關注這個議題了。」商業發展研究院流通產業組組長林原慶形容。 「過去大家談電商,現在大家談物流!」在國內率先開啟「便利商店的店到店取貨」模式的全家便利商店總經理薛東都強調,當電商發展已經是趨勢,如何更有效率地解決「最後一哩路」的配送問題,不僅是一個大問題,更是一個大商機。 2016 年日本亞馬遜(Amazon)推出 1 小時到貨的「Prime Now」會員服務,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調查,消費者對於日本電商龍頭──樂天與日本亞馬遜──的 10 項滿意度,亞馬遜取得 7 勝 3 敗的驚人成果,其中前 2 項壓倒性獲勝的項目,都是與物流有關的「配送的便利性」與「便宜的運費水準」。 在亞馬遜帶動下,日本宅配數量持續上揚,配送業者爭相在週六上午的熱門時段,將貨物送到家,引發物流業者的「玄關戰爭」;但過度集中的配送時間,不僅耗費人力,更造成多數貨物無法準時送達。 甚至,日本宅配貨量隨著電商成長而持續創新高,但日本宅配龍頭──大和運輸經營的雅瑪多物流,配送單價卻愈來愈低。「這顯示物流業缺乏議價能力,市場變大,卻削價競爭。」商發院創新研究所研究員丁凡指出。 一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台灣。根據商研院統計,自 2012 年以來,物流業因為電商發展帶動成長,2014 年整體營收成長率達到高峰,之後就一路下滑;相較於同期無店舖零售業(主要是電商)的營收成長率,仍維持成長趨勢,「台灣物流產業也開始『動脈硬化』,改變迫在眉捷。」丁凡強調。 物流業「動脈硬化」,關鍵來自「電商物流」與傳統物流最大的不同之處,是電商物流具有「非計畫性、不可預測」的特殊性;此外,電商物流具有配送高頻率、商品多元化、數量少樣,以及要求高時效等特性,這些都大幅增加了物流業的配送難度。 再者,根據麥肯錫的研究指出,過去 50 年,全球經濟成長基礎中,有半數來自生產力的提升,另一半來自勞動人口的成長,而物流業尤其是高度仰賴人力的行業。 但進入高齡少子化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