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成功的領導者只有兩點共同的特質:他們都有許多追隨者;另外,他們都得到這些追隨者很大的信任。」當所有追隨者信任領導者時,自然相信領導者所擘劃的願景不是遙不可及,才會願意將自己託付給領導者,誠心追隨、認真付出。然而,許多經理人卻因為缺乏部屬以及組織內外關係人的信任,成為團隊合作最大的障礙。
信任,為什麼是團隊合作的關鍵成功要素?
因為只有部屬相信團隊、相信主管,才會願意對組織負責,並創造出正向的行動成果。假如對方不信任你,則會做出不符合你期待的行為,自然無法帶來好的結果。
不過主管該怎麼做才能贏得部屬的信任?首先,一定要誠信。老子道德經中提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統治者的誠信不足,民眾就不信任他。第二,是要願意相信他人,如果你拒絕對對方展現信任感,別人當然也不願相信你所說的承諾,甚至會害怕你是在欺騙他,這種你不信任我、我也不信任你的結果,只會不斷的惡性循環,導致團隊浪費時間在猜疑,無心力拚績效。
有些主管心中有著疑慮,如果我選擇信任團隊和部屬,結果產生的工作成果是令人失望的,叫我怎麼能夠完全對部屬放心,充分信任呢?
《信任:簡化管理的藝術》作者萊納德.史布萊格爾(Reinhard K. Sprenger)指出,主管的期望的確有機會落空,別人隨時都可能辜負你的信任。主管付出信任就是在冒一種風險,這類風險很難具有絕對的正當性,卻是理性的。
但是不怕受傷的韌性正是信任的起點,也是建立信任關係的工具。如果你沒有勇氣跨出第一步,就永遠無法獲得信賴,同樣地,你面對的部屬也正在冒風險,需要你的鼓勵才可以跨出他的那一步,選擇尊重上司的信任、付出真心,而不是令上司失望。
其實,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互惠影響力,施與受之間會自動找到平衡點。當我們收到某件很棒的禮物時,同時會覺得欠對方一份情。當我們釋出善意和信賴,就會給予部屬和同事一種壓力,讓他們逐漸回應這份信賴,才能減輕內心的負擔。
因此成功的企業領導者願意分享權力,他們信任合作者,最終也能得到好的回報展現在組織或個人的表現上。
性格心理學的研究發現領導者先天性格存在「多疑」屬性。保有懷疑,分辨部屬同事是不是只告訴你一半的實話、是不是欺騙你,讓你不會被牽著鼻子走;但若是過度多疑,則會削弱士氣,不論做什麼都會讓不被信任的員工無所適從。
但即便你真的超級多疑,也應該為了增加部屬的信賴感,好好經營外在形象,多多留意別人怎麼看你,透過經營外在形象加強可被信任的程度。至於實際上的做法,你可以透過「公正準確全面的回饋」的性格測驗和360度回饋機制了解職場上其他人對你的看法,從中挑出「傷害信任」的行為,並盡可能減少類似的行為表現,逐漸提升自己的可信任度。
「信任是一切的根本,」領導學之父華倫.班尼斯在《領導,不需要頭銜》一書中強調。信任不僅能幫忙領導人收服人心,也能使追隨者安心工作。而領導人該如何創造、維持信任?班尼斯提出了四個要素:
⑴ 堅定:無論遇到什麼反常的事情,領導人始終一以貫之,不會半途而廢,務必堅持到最後。即使必須有所改變,也要把理由溝通清楚。
⑵ 一致:領導者言行一致,絕不會說一套做一套。
⑶ 可靠:關鍵的時刻,領導者隨時都在。在重要關頭,他們已做好準備幫助員工。
⑷ 誠信:領導者一定要兌現他們的諾言和約定。
除了這四項,史丹福大學管理教授蘇頓在《好老闆,壞老闆》一書中,還提出了第五項要素─
⑸ 擔當:領導人要扮演屬下的擋箭牌,幫他們撐腰。你能擋住外部干擾,讓部屬專心做事嗎?你有勇氣為了保護屬下,而反抗高層的愚蠢指令嗎?肩膀夠硬,屬下當然信任你、跟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