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貨率是指產品售出後由於各種原因被退回的數量與同期售出的產品總數量之間的比率。
如果有人問,退貨率多少才是正常的?一定會立刻反問,賣什麼品項?什麼價位?在什麼平台賣?主要客群是?因為這些全是影響退貨率的原因,如果都不知道,要怎麼告訴你退貨率應該多少才合理?
如果做的不是熟悉的市場與品項,也只能說不知道,得比較同業的數字才知道,而不會告訴一連串看似是個黃金公式其實根本沒意義的標準。
很多人會死背一些數字,例如轉化率應該多少才厲害,退貨率應該多少才正常...一堆有的沒的,當賣的品項跟價位根本不同,賣的通路也不一樣的時候,怎麼可能會有一樣的標準?
同樣的產品與價格,只因為放在不同通路,退貨率就可能有3%以及20%這麼大的差異,更何況如果品牌/產品/價格/客群也完全不一樣的情況?
《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評論》〈退貨可賺錢?〉一文中點出,大量退貨會減少企業利潤,但「適當的退貨率」比「零退貨」更能提高企業獲利。因退貨便利,能刺激顧客回購次數與金額,消費者會想先買回家試再說,業者營收與獲利自然提升。甚至,企業運用大數據了解顧客的「退貨率」後,可以多發折價券給退貨率低的顧客,鼓勵他多購物。
如同《哈佛商業評論》〈從退貨商品找商機〉一文所述,一個退貨原因,就是很寶貴的顧客意見,廠商可以藉此改善產品組合,甚至調整營運基礎架構的缺失。
在萬貨皆可退的時代,企業一個轉念,將決定「退貨」是成本或黃金。
影響退貨率的主要原因:
⑴ 平台屬性。
有些平台非常主打七天鑑賞期,而且退貨過程不用任何原因,流程設計也讓買家十分方便,只需一秒鐘按下退貨鍵就行,自然退貨率就高,曾經聽過某平台退貨率平均高達50%,賣家都叫苦連天。有些平台要退貨需要先跟客服聯絡並說明原因,自然退貨率會低一些。現在更有些業者,只要消費者不退貨,就送購物金,以降低退貨率。
總之,在同一個通路的同質性賣家之間做比較,才有意義。在那個平均退貨率50%的平台,如果退貨率是15%-20%之間,相對來說是很低的,可見不是自己的問題,就無須太過緊張,要考慮的只有還要不要繼續在這個平台。
⑵ 產品品質(包含cp值、適穿性)。
品質不如預期,消費者自然容易退貨,又或者照片太漂亮,實品卻非常普通也很容易造成退貨。以及挑人穿的款式,麻豆兒穿起來當然好看,但是一般人可能無法駕馭,一經試穿覺得落差太大,立即就想要退貨了。這個部分只能從採購方向以及產品品質做調整。
⑶ 網頁資訊(包含尺寸建議/色差)。
很多時候,其實是網頁上的尺寸建議根本不準確,或者讓消費者有看沒有懂,容易選錯尺寸,不能穿的情況當然必須退貨了,這個部分經常是賣家較容易忽略的,買家也通常只會說尺寸不合,而不會告訴你「因為你們網頁的尺寸建議真的很不準,或者我根本看不懂」。
建議賣家一定要經常檢視網頁資訊的實用性。至於色差也經常是退貨原因,攝影/後製時千萬要留意,賣得很好但退貨很多,絕不是好事。想想這些退貨的後面全都代表了一個失望的消費者啊。賣出去又被退回來,絕對比賣不出去還要更讓人感到失落。
⑷ 價格。
價格低的產品,退貨率通常會較低,因為消費者大部份會覺得算了,反正又不貴,加減穿。以及,通常因為價格低,對產品本身的期待就不是太高,只要還ok,通常都會接受。但並不是建議把價格壓低就對了,長期讓買家感到失望但只好收下,這對品牌發展並不是好的。價格實惠但又感覺良好才是我們該努力的方向(高CP值)。
⑸ 折扣活動。
很多平台或賣家做折扣活動時,使得某些產品今天這個價錢,明天卻變成七折、五折,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引來近一週內剛購買的訂單大量退貨。而且太過頻繁的折扣活動,更容易使得買家在你原價時都不想下手,所以並不是很支持太過頻繁的做折扣活動。
雖然折扣是對銷售立即的刺激,但那就跟吸毒一樣,是條不歸路啊。業績不如預期,可以從很多方面做檢討,打折真的不是唯一的辦法,反而那更容易讓你忽略你真正的問題在哪裡。反正打折就會賣,誰還要辛苦解決其他問題?若不改善真正的問題,只用打折做行銷,很快你會面臨更多的問題。